18世纪时的欧洲人从不吃土豆,他们是怎样
2023/4/5 来源:不详俄罗斯人说:“一个土豆我有一千种做法!”
德国人说:“我每年能吃一千个土豆!”
在俄罗斯,毫不夸张的说,是“民以土豆为天”;在德国,土豆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国菜”,每年的8月19日是他们为纪念土豆而设立的“土豆日”。
但在18世纪时,欧洲人是从不吃土豆的,他们认为吃土豆会得疾病,这种脏兮兮不起眼的植物,看上去并不美味。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让土豆变成了他们餐桌上的珍馐美味?
德国视觉大师克里斯托弗.尼曼的绘本《土豆国王》,用鲜明的红、黄、蓝三原色塑造了造型夸张,却不失生动的人物形象,辅以诙谐幽默的故事,讲述了关于土豆如何成为人们餐桌上珍馐佳肴的神奇故事。比起故事,更让人惊艳的是,这本书的所有图案都是这位视觉大师用土豆印章完成的。
1.因为“土豆”而出名的国王
故事的开头很亲切,亦如小时候在满天星辰的树下听到的那样:“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的名字叫弗里茨。有一天,他听说了一种来自南美的神奇新植物——土豆。”
这位国王为了推广土豆这种食材,在当年可是大费周折,为什么呢?
他的臣民们觉得这种叫土豆的植物长得怪模怪样,一看味道就不好。为了扭转百姓们对于土豆的偏见,国王巧施妙计。
1.下令将马铃薯定为“皇家蔬菜”,只有皇亲国戚可以吃,甚至下令一般老百姓连种都不能种,只有国王能种。
2.派士兵看管土豆田,但暗地里要士兵松懈一点,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百姓们晚上可以偷偷的把土豆运到自己的田里。
3.让王室中的女子都带上土豆花,他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也用土豆花来装饰她美丽的头发。
这个策略一下子就奏效了,百姓们吃了土豆以后,才发现如此美味,整个身心都为之投降了,这可是皇帝派重兵把守的宝贝,只有皇帝才能吃到的珍馐佳肴。
百姓们把土豆偷挖回家后自己种,由于土豆种植容易,味道甜美,人们百吃不厌。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土豆的种植慢慢得到了普及。就这样流传到了民间,农民开始种植、食用,土豆也因此成为了欧洲家喻户晓的美食。
从这个简简单单的故事中,研究心理学的人,能看出这位国王对人性的把握;研究销售的人,能看出这位国王卓越的营销智慧;研究历史的人,喜欢探究这个现象背后的故事。土豆在这个故事中,也从一个卑贱、令人厌弃的东西,摇身一变成了珍贵的地下黄金,因为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用,这意味着什么?当然是优越与尊贵,拥有土豆的人,瞬间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皇帝。
2.关于《土豆国王》的故事背景
这个弗里茨国王就是德国的腓特烈二世,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
18世纪中叶,瘟疫和自然灾害导致普鲁士的粮食颗粒无收,上百万人饿死。腓特烈大帝十分焦急,偶然间,他听闻南美洲有种叫土豆的植物产量高,营养丰富且易于种植,于是决定在全国推广这种食材。
当时小麦是老百姓的主食,但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所以一旦发生饥荒,对统治者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腓特烈大帝这么做,是为了避免粮食过于依赖小麦。现在,世界已经公认土豆是营养最丰富的食物之一,含有人体所需的淀粉、维生素C、氨基酸、蛋白质等,但是在当时,老百姓们可不这么认为。
首先,土豆是生长在地下的。当时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认为只有尸体才埋在地下,所以肯定与鬼神有关。
其次,土豆是茄科植物。因为吃了茄科植物中毒的案例太多了,例如曼陀罗、洋金花。事实上,马铃薯确实有毒,它含微量的生物碱,不过只要经过高温烹煮,毒素就会分解。既然已经被定性了出身不好,所以土豆想翻身也不容易了。
最后,《圣经》中从来没有提到土豆。说明上帝并没有允许大家吃。(欧洲国家大多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所以开口闭口都是《圣经》。)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们谁还敢吃土豆?于是就有了《土豆国王》中的故事。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梵高曾说:色彩就像音乐一样,是一种震动。
在这个绘本故事中,国王用了鲜艳的红色,士兵和老百姓是醒目的蓝色,其次就是金灿灿的土豆了,没有任何复杂的色彩和图层,就像一首简单而明快的乐曲,非常适合对色彩有初步认知的小朋友阅读。
根据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资料,2岁到8岁的儿童对最喜欢的几种色彩分别是:红色、蓝色、黄色,家长可以在孩子们的阅读过程中加以引导,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对色彩和图形的直观感受。
2岁~3岁的孩子可以绘本中的色彩里发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鲜明的色彩来认识这个故事。
稍微大一些,比如6岁~7岁的孩子可以临摹书中可爱的小人,家长也可以为孩子讲解土豆的各种吃法和营养价值,还可以亲自用土豆来刻书中的小人,是不是很有趣?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的逆向思维的重要性,《土豆国王》中的腓特烈大帝从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解决问题,事半功倍,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魅力。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循规蹈矩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容易使人的思路死板和僵化,得到的也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解决方法,在社会竞争力日趋激烈的今天,显然并不适用。
4.故事中的“逆向思维法”让你事半功倍
在《土豆国王》的故事中,腓特烈大帝用的是哪种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又分为哪几种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
①反转型逆向思维法
对于某件已知事物,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产生新的思维。
比如我家附近一个自助餐厅,总是因为顾客严重浪费,眼大肚子小,剩下不少食物。后来餐厅立了个规定:“浪费食物者罚款十元!”结果生意没原来好了。这是他们换了个新规定:“不浪费食物的奖励十元!”结果生意不但更好了,还杜绝了浪费。
餐厅从反方向换位思考,站在了顾客的角度,所以生意更兴旺了。
绘本《土豆国王》中的腓特烈大帝,用的就是反转型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讲究的是“正”与“反”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然后再逐步寻求突破,出奇制胜。
②转换型逆向思维法
在解决问题时,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受阻,所以转换成另一种方法,或者转换成另一种角度去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一道数学题解不出来,可以尝试用另一种方法把它解出来,方法永远是灵活的。数学题不可能永远只有一种解法,就像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不止一种解决方法,这也是一个转换型逆向思维的例子。
③缺点逆向思维法
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以利用的,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是将缺点化为优点,而不是克服事物的缺点。
曾看过一个段子。参赛的艺术家不小心把雕像的脸磕成扁的了,已经来不及再重新做,干脆起了个名字叫“挤地铁”,结果拿了个大奖。这就是利用缺点转换思维法的一种应用。
从这三个逆向思维法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逆向思维的魅力,就像《土豆国王》中的菲特烈大帝一样,事半功倍。
最后:
从《土豆国王》中可以看出,改变人的心智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腓特烈大帝做到了。在生活中,我们改变自己的日常认知也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逆向思维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故事中造型颇具特色的小人,鲜艳的三原色,妙趣横生的故事,共同构成了这个美好而充满童趣的故事,让我依稀记起,童年时寂寥而甜美的月光,和那些偷偷望着我的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