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七夕叫做乞巧节,当时的节日食品有这
2023/4/4 来源:不详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相传这一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古代民间妇女就会仰望星空,为他们祈愿,由于织女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女子便在祈愿的同时,也为自己祈求智慧和巧艺,“情人节”这一说是现代人赋予七夕的新意义
七夕节的来源,最广泛的就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这个传说
1.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会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摆上时令花果,对着天空的皓月繁星,默默乞求织女能赋予自己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
2.乞巧之俗,历代因时因地而有不同,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插花供奉、为牛庆生、晒书晒衣、拜织女、吃巧果等,七夕插花所用的花材通常以竹、柳、桂、菊、千日红、鸡冠花等为主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和巧饽饽最为出名
一、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又名“巧果”,用麦面做的称“面巧”;用糯米粉做的称“粉巧”
巧果制作
1.原料
面巧取麦面克、白糖克、芝麻克、盐1.5克。
粉巧选用糯米粉克、白糖克、芝麻15克、盐1.5克、淀粉50克
2.制作工艺
制作时先将白糖放入锅中,添水加热溶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盐和芝麻,拌匀后摊在案
板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成一个个长方块,分别折成梭形面巧坯,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即成,食之甚为脆美
做时先将糯米粉、盐和白糖用温水拌和,蒸熟后取出,晾凉后加芝麻、淀粉,揉匀擀薄,切成小方块后,再制成花形粉巧坯,晾凉后油炸即成,食之粘糯香甜
二、巧饽饽
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在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是也会供奉巧饽饽
1原料
面粉克、鸡蛋1只、白糖50克、花生油25克、酵母3克
2.制作工艺
先发面,在发面时,在面粉当中加放1个鸡蛋,以及白糖50克、花生油25克、酵母3克。面发好揉均以后,将面揪成大小合适的小面团,装进模具里.按平后,在面板上轻轻一磕,以前在农村,这种做七夕巧饽饽的模子各式各样,有花篮、西瓜、桃花、树叶、桃子、小鸟、知了等。
巧饽饽做好以后,先架起平底锅,锅底加少许油,摊均匀,再将饽饽正一面反一面轻轻煎一下,上了颜色之后,再用烤箱烤熟即可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1.山东
在山东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2.广州
在广东,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意,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3.福建
在福建,七夕节时人们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及一个香炉
如今,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口,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唯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参考书籍
1.梦远编著,国学知识全知道超值典藏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09.
2.邹立,施胜胜主编,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与地方名点教程,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02.
3.李德明著,新闻策划实战宝典=Newsreportdesign,湖北教育出版社,.11.
4.鲁朝辉,张少艾编著,生活插花,重庆大学出版社,.08..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