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作品秦川故乡灯事

2023/4/3 来源:不详

  我的故乡大荔有着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春节民俗,每年正月的“灯事”就是其中的一项。   但凡家有女儿,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就要给出嫁的女儿每年“送灯”。“送灯”时一般会送两个大灯笼和10支蜡烛,寓意着女儿一家前途光明、生活幸福美好。   接到灯笼后,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女儿们便会把灯笼挂到自家大门上以示吉祥。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人便会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们,每年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10支小蜡烛,直至孩子年满12周岁。接到灯的孩子们会在正月十一到十六的晚上挑着灯笼玩耍。   送给孩子们的灯笼要比原先送给女儿的灯笼要小一点,以方便孩子提携。除此以外,娘家还要给孩子们送各种花馍(包括老虎、狮子、龙、蛇、鸡、鱼等),我们当地人叫“送鹣”,以示对孩子们的祝愿和保佑。当小孩子长到12周岁时,外婆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当地民间称“完灯”或“全灯”,这也是外婆家最隆重的一次送灯,此后便表明孩子长大了,以后也就不用再送了。   大荔家乡的送灯礼仪非常有趣:第一年送灯,是要送上以鸡、鱼、蛇等一组动物图腾的花馍,寓意多生快生;到了第二年送灯,面塑上的图案则换成了以青蛙为主的一组动物,我们家乡俗称为蛤蟆鱼,寓意是千子千孙的意思。   家乡人们制作鹣儿时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要求制作的各种动物眼要大、额要宽,显然是长辈们希望祝福自己的外甥、外孙们聪明伶俐、前途无量。   在老家每年送灯这项任务,通常是由孩子们的舅舅来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外甥打灯笼--照舅”这句歇后语了,并且这一送就是12年,中途是万不能停止的。   到了正月十一、二,巷道上就陆续有了孩子们挑起了灯笼,十四、十五是孩子们的灯笼会,也就是高潮了。孩子们打着灯笼,或是聚集在村头,或是游走于巷道中,他们小心翼翼,一路前行,一群群孩子们的灯光,照得乡村街道繁星点点,如天上的街市,给寒冷清静的村庄夜晚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故乡大荔人们将正月十四称为“试灯”,十五称为“正灯”,十六叫做“烘灯”,所谓“烘灯”,就是孩子们在睡觉之前,故意点燃自己钟爱的灯笼,在挑着燃烧的灯笼的同时,许下自己今年的愿望,祈愿梦想成真。   几十年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年都能为孩子买得起灯笼的人家不多,父母们或长辈们便用红纸、铁丝、竹蔑子等原料年年为孩子们现做各种灯笼。鉴于此,孩子们大都十分珍爱各自的灯笼,一路小心翼翼。即便如此但总有几个捣蛋鬼,趁个别打着纸灯笼的孩子们忘乎所以的时候,黑暗中对准一个纸灯笼扔出一块小土疙瘩,顿时会手起灯灭,遭殃的往往是那些弱小好欺的孩子,随着“哇”地就一声哭出声来,接着就见这孩子一手抹着眼泪,一手提着被打灭的灯笼,跑回家向父母告状的情景。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孩子,在人群中故意推推搡搡,便有一些纸灯笼内的蜡烛会被晃倒,从而引燃了纸灯笼,火借风势,整个灯笼“呼呼“地燃烧起来,“烘灯啦!”看热闹的小孩们便欢呼雀跃起来,哭声、闹声混成一片。有时还不到正月十六晚上“烘灯”的时刻,一些孩子的纸灯笼就被“偷袭”提前“烘灯”了。   正月十六是“烘灯”的日子。晚上,大家提着灯笼你撵我,我撵你,三三两两的灯笼对撞着,提竿提线缠结在一起,又互相撕来扯去,于是灯笼中的蜡烛歪倒了,接着就有灯笼烧着了。到了九、十点钟,快到孩子们休息的时间,巷道上便会传来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的声音,越是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也闹得越凶,此时巷道里就会此起彼伏地传来孩子们“烘了,烘了,又烘了!”的叫喊着。孩子们闹得越凶,大人们便越是高兴,大家会说说:“闹火得美,闹火得嫽,闹火得颤!”因为“烘”与“红”谐音,谁家不盼望着自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呢!   记得十二岁那年,舅家给我送了一个大大的漂亮的莲花状纸灯笼,里面还用红纸包着10根红蜡烛,配着一根细竹棍。期间我在十四、十五的晚上小心翼翼的打出来;十六晚上挑灯笼出去时,以防不测,我叫来左邻右舍几个大点的哥哥给我做护卫。我那盏漂亮的莲花灯得以躲过无数小朋友们的侵袭而安然无恙。最后,在依依不舍中,我还是用火柴点燃了自己的灯笼,并默默地许了一个愿望:希望来年还能打上莲花灯......   近几年,“完灯”习俗又在老家城乡逐渐兴起,而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舅舅家除要蒸一对“老虎”花馍及别的鹣鹣外,还要给外甥们送台灯或“手电筒”(寓意前途光明),有的还送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亲朋好友们也大都赠送衣服等礼品或行“干礼”(现金)。人们延续着古老的“完灯”习俗,为孩子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与期盼。孩子们收到的灯笼现在也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的,有丝绸的、电动的、电子的,应有尽有,即便“猴”了,再买个就是,怕是再难有我们儿时那份欢乐和“伤心”了......   再过几天便又是一年一度的故乡灯会了,不知今年故乡的灯事如何,但“烘灯了,烘灯了!”的欢呼声又仿佛回响在我的耳畔......   作者简介:秦川,又名铁犁,原名帖永刚,陕西大荔人。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陕西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阎良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配图、配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华山文学凉风至白霜降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本期编辑:李怡莎

联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