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繁星花 > 繁星花功效 > > 过年的意义

过年的意义

2023/6/19 来源:不详

成年人越来越觉得过年没意思了,尤其是三十岁以后到五十岁期间,这个年龄正是所谓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但不知不觉的就没了过年的欲望,倒不是因为钱的问题,如今你说一个家庭缺大钱是可能的,但缺过年的钱是不太可能的。那么究竟是怎么了呢?

我以为主要是没了仪式感,没了规则。

中国的节日大多以怀念、团圆和祝福为主题氛围,因而其仪式感很强,从西周周公初撰,到孔老夫子主持总结了“礼”后,每每到了佳节,都会有各种看似繁文缛节的礼仪规范,礼仪之神圣,寓意人们对过往的怀念、对未来的期冀,及对当下的祝福,当然具体到每个时代、每个地方,又改革创新,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寓意。

记得小时候过年真有一套啊,我对自“二十三糖瓜粘”的那一套不感兴趣,我的兴奋点起始于腊月二十九贴对联开始。

每年的那一天,当我看到父母在大铁锅里烧热水,撒上白面开始调浆糊,我就知道要贴对联了。老家有两处房子,按规矩需要七八副对联,有大有小,但父亲为了省事,便只在院子里的大门贴对联,剩下的只贴福字,我的乐趣也便少了许多。

我喜欢对联,每次贴完了,我都认真的看上边的字,我还会去看别人家的对联写的是什么,主要是看寓意,至于字写的好不好,我是看不懂的,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村的对联,都是村里的几个老师手写的。

那个时候,每年放了寒假没多久,村里的大广播,便开始通知大家可以去小学找老师们写对联了,我们家的任务,就是我的,我会早早的带着父亲提前准备好的对联纸,去学校找老师写对联。但因为别人家大多是大人去,现场又不排队,所以我总是连去好几天,才能轮到我,甚至有一年,我替我春胜叔带的对联,都没给写上,我印象中是写对联的同胜老师累了,好像嘟囔了几句,便没有写,还是一个孩子的我,本来就怕老师,加上有求于人家,就更不敢说话了,灰溜溜的回了家,耽误了春胜叔家贴对联,那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以至于连续几天,我都不好意思见春胜叔,他家那年的对联,后来怎么解决的,我忘记了。

数年后,集市上开始卖对联,因为是印刷版,所以红色对联纸显得字格外亮而黑,笔力雄劲大气,人们便不再去找老师手写对联了,老师们也乐于趁机放下这一义务,毕竟全村三四百户,上千幅对联,且不说要腹有诗书,单就臂力也够累人的,更何况家里也要忙年。

我哥也卖过几年对联,那是他结婚前后,每到了腊月门,他便会骑着他的摩托去县城批发对联,在四乡五里的集市上售卖。对联的样式有很多,有的底色图纹跟画一样,但我总觉得那不是对联,那是画,我还是喜欢那种干净的春红底色上,写着遒劲有力的黑色毛笔字,那是文化,为此,我哥不卖对联后,我还让他手写过几幅对联,他的字写的好。

放寒假的时候,我帮我哥卖过对联,也没别的事可干,就骑着自行车跟着我哥去赶集,毕竟是临近春节的集市,人好多,买卖也多,卖鱼的,卖肉的,卖粉条的,卖蔬菜的,卖水果的,卖干果的,卖日用品的,卖衣服的……,玲琅满目,应有尽有,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认识的热情的站下聊几句,不认识的也谦让礼过,大人带着孩子,孩子赶着大人,幸福的人儿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我哥的对联很受欢迎,有一次忘记在哪个村的集市了,我也很快就卖了一些,我记得有两个三四十岁左右的男人,来到我面前,其中一个人挑了一副大对联,又挑了几张福字,然后拿出一张红色的一百元,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钱少,为了检验钱的真假,我学着其他人的样子抻了抻,用力过猛,钱被我扯碎了,我瞬间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万一是假钱呢?好在我哥及时替我找了零钱,把碎的钱装在兜里,他没有像我妈一样先劈头盖脸的骂我一顿,而是说小心点,就继续张罗生意去了。所以家教真的很重要,遇到任何问题,真的完全没必要先指责、埋冤。

事隔二三十年,又是一年癸卯兔年春节,前几天,我要贴对联了,妻问我买窗花了吗,我说买了呀,买了两对呢。可是真要找出来贴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窗花了,但我明明付了钱了啊,仔细回忆了一下,哎呀,放在人家柜台上没拿,那还是我还特意坐地铁去昌乐路文化市场买的呢,我这个人真是粗心啊,妻说你能找到家就好,否则我们还要去找你,唉……。

小时候,我们贴好对联,还要开吊纸,我觉得有点宫灯的感觉,但这是年三十上午的事情了,这活是手艺活,剪刀下错了,吊纸就会开错,我没那灵巧劲,我爸和我哥就会开,吊纸开好后,我便在事先准备好的苇子杆的头上开一个缝隙,把吊纸别上去。吊纸五颜六色,花样繁多,会被我插在门上屋檐下、草垛上……,凡是我觉得应该插的地方,我都会放一只,但肯定会留下几只,因为三十的下午还要带着吊纸,去坟地里祭奠老祖宗,这个时候又成了老祖宗回家过年的马鞭子。

一切准备就绪,就剩下过年了,这个时候我会觉得过年已经渐近高潮。

年三十上午,父母忙忙活活的准备了各种好吃的,做出一顿丰盛的午餐,有鱼,有肉,有菜……,同时也把“柱子”升起来,“柱子”就是一张画一样,画有古人样,并写有既往先人的名讳,很神圣,不应该称之为画,罪过,罪过。我们在“柱子”前摆放一张供桌,上面摆了干果、饭菜等祭祀用品,每类五样,分盛在不同的碟子里,筷子却是十双。我对这个环节有恭敬的神圣感,我觉得这是过年最重要的事情,诸如走亲戚啊、压岁钱啊,这些事都可以没有,但这个环节是我最最看重的,没了这个环节,我觉得过年就没啥意思了。

我会一直协助父母做好这些事情,下午三四点钟,便与父亲一起,约着同族近亲的人去祖坟上坟,带着黄表纸、香火、鞭炮、吊纸和酒水,在不同的既往先人坟前祭奠一番,便回家了。

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上香、烧纸,放鞭炮,意思是老祖宗们回家过年了。

过年到这,便进入了祭祀环节,这事基本都是我来。自年三十开始到初二送年,我每天都会早中晚三柱香,满脸谦恭的看着。

祭祀礼仪的最高点是年三十晚上,吃饭之前会“发纸”,这时候会用另一张桌子,放在院子里,朝着家里供桌的方向,摆上十个桃子一样的大馒头,每五个一堆,下面三个成品字摆放,上面倒放一个,再正摞一个在上,还有两个长长的大“圣鸡”,其实就是弯曲的粗长条,我觉得那应该是龙,不知道为啥会被叫成“圣鸡”,还要放一个大元宝样子的馒头。一切准备好后,父亲会点燃一堆纸,并把早已写好的过年文疏一起点燃,文疏的内容格式是有规范的,不能自由发挥,我的字不好,通常是我父亲写,父亲走后,便是我哥写,文疏的主要内容是祈福。发纸的时候,会掐一点供养的馒头到火里一起烧掉,然后是放鞭炮,这个时候村里早已有人家开始放各种鞭炮了,声音此起彼伏,烟火绚烂夺目,满满的幸福生活的气息。

磕头后,便把馒头按原样堆放在“柱子”前的供桌上,这时候我妈也把饺子煮好了,我便每两个一对,分别放在五个碗里,然后继续去其他神位摆放,这一切就绪后,我们才开始吃饭,我匆匆吃了饭后,会去院子里的平房上,看周围的夜色,漆黑的夜空闪烁的星星,不时升起的烟花,映衬着生活的希望,充斥在耳朵里的鞭炮,则令人觉得新的一年扑面而来……我会觉得,“过年”结束了,一切又是新的开始。

可能我骨子里是容易伤感的人,但分明是难以接受繁华落尽后的落寞,明天早晨初一四五点钟,大家在自己家放了鞭炮后,在你进我出的各家拜年后,便又开启了一年的惆怅,难道说,我们忙碌了一年,就为了这一刻吗?

小时候我就不愿意熬夜守岁,通常会早早入睡,次日跟我哥一起,穿着新衣服去同族家拜年,上了高中后,连新衣服都懒得买。我是乐意去拜年的,但并不是为了那几块糖果和几把瓜子,而是因为拜年那种礼仪感,给各位长辈拜年的时候,如果遇到家里有供养先祖的,我们也要在供桌前磕头,然后便是各种嘘寒问暖,虽然也有夹杂着虚情假意的,但节日不就是这样吗?

年三十晚上的大典过去了,初一早晨的亲热过去了,每个人心中都知道年即将结束了,初一和初二白天就是三五好友聊天,交流生活的希望,初二晚上,送年。

父亲在的时候,初二晚饭后,我会跟着他拿着供桌上的吊纸,还有香火、黄表纸,去村外的十字路口,朝着祖坟的方向,点燃了,磕头,送走老祖宗,感谢他们一年来在上天的眷顾,也渴求他们能继续神助。中国的老百姓就是如此憨厚,自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不忘回馈祖宗,也希望得到先人们的眷顾。

年送走了,年结束了。

我生活在青岛后,这一切也简化的没有了。

或许是,物理空间改变了千年的习俗文化,但如今不仅是城里,农村也少了很多仪式,我在想,没了仪式,心里还有什么感觉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人说我出去旅游,有的人说我吃好吃的美食……但日常不是也这样吗?如果春节只是这样,那还叫“春节”吗?

自媒体上,有的人怀念小时候下雪的农村,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鸡鸣狗叫,炊烟袅袅;有的人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无需饕餮大餐,几杯白酒,三五小菜,火炉温煦,朴素幸福……。相比今天,盛宴之下人们内心迷茫。

曾经有“大夫”问我,如今的社会为啥会这样?我说是“你们”的问题,那时候的人们心里没有把“钱”当作唯一价值标尺,但“你们”改变了价值观,推动了“崖山之后无中国”式的社会断代,导致如今很多人失去了“信仰”。没有了“信仰”,人生便只剩下了“赤裸裸”。

明朝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大礼仪”之争,告诉我们规则多重要,话语权多重要。

我从不反对市场经济,但我反对没有人文精神的苟活。

我很憧憬年开始的,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为主体,连同各种人文机构沿北京——长沙——昆明——四川的大迁徙,烽火硝烟,山路艰险,饥饿难耐,前无光明,后无保障,但一帮文人学者、大师学生,“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头顶漫天繁星,脚踏浴火国土,手擎星星之火,胸怀天下苍生,“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激情澎湃的带着中华文明火种,勇敢的走上了大迁徙路线,宛如蛟龙在江河翻腾,也似猴王于天地震动。

今年是兔年,据说有一年发行的猴年邮票,如今价值连城。

小时候过年,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便是走访亲戚,我生性淡漠,对此没啥兴趣,但也跟着走完了程序,我这点不好。

女儿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我深以为然,仪式感可以让一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独立,这对于人生而言是最重要的,有独立精神的人,无论来了什么问题,都会笑眯眯的接着,没有独立精神的人生,不算人生。

如今生活在青岛这座城市里,没了我小时候那些过年的仪式,每年三十的晚上,我便跟我女儿比赛套圈,根据点数选红包,以期能给她的童年,留有关于过年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的仪式感觉,只是红包里只有多多少少的钱,俗气了一点,应该加点文化,比如朗诵一首诗,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过年了,大家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0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