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神苏轼十首绝美诗篇,兴会洒脱,豪宕
2023/4/20 来源:不详白癜风怎么治才能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757.html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之人对他的诗也有着极高的评价。
叶燮在《原诗》中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在《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后代文人称苏轼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与他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代表人物,合称“三苏”。
苏轼的诗兴会洒脱,豪宕开阔,诗中描绘的美景亦是人间绝色,到底有多美呢,想来只有在诗中才能体会到吧!
“诗神”苏轼十首绝美诗篇:
—————·01·—————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诗人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
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
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
—————·02·—————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于公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诗的前两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诗的结尾两句是即景说理,是诗人谈游山的体会。那么为什么说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首诗告诉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0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但遗憾的是惠崇的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也已经无从考证。
第一首诗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又在《东坡题跋》卷五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这第二首诗一般鲜为人知,但其创作水平也是很高。
诗中描写出了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诗的最后两句给北去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
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04·—————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的初冬时节,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与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交往甚密,有很深的交情。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
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世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05·—————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夜,即使一刻钟也价值千金。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远处高楼上,官宦贵族们还在尽情地享受着歌舞管乐,架设着秋千的庭院正沉浸在幽寂茫茫的夜色中。
苏东坡的诗词,以风格豪放、气势雄浑、激情奔放、想象丰富、意境清新而著称于宋代诗坛。
在这首诗中,他以清新的笔致描写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写花香,写月色,写高楼里传出的幽幽细吟的歌乐声,也写富贵人家为了不让美好的时光白白过去,都在尽情地寻欢作乐,充分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
“春宵一刻,月下花香”写的是春夜美景、光阴的珍贵。
春天的夜晚,是那样宝贵,因为花儿散发着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胧的阴影之美,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丽幽美,景色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歌管楼台,秋千院落”这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的人们在抓紧一切时间戏耍、玩乐、享受的情景。
诗人描绘那些留连光景,在春夜轻吹低唱的人们正沉醉在良宵美景之中。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夜春景,更显得珍贵。
这首诗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06·—————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嘉祐六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别是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
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
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07·—————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
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古代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
“腹有诗书气自华”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08·—————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只担心夜晚天色太黑花儿都会睡去,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这首诗写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已是作者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已经五年了。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经典句子,属于用典中的“语典”,在诗中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
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
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
“月转廊”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诗的最后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
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
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
苏轼写此诗时,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09·—————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满天繁星闪烁的银河,围绕那皎白如玉盘的月亮无声流转不休。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此诗于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苏轼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1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6月27日,诗人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本诗是其第一首。
此诗写望湖楼美丽的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别样的“即兴演出”风情,描绘出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骤降大雨,转瞬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使比喻活泼生动,却又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似天”两句,则把骤雨转晴前天气的快速变化描绘得让人心旷神怡,眼前顿时一亮。
诗人将一场变化莫测的风雨描写得惟妙惟肖。那时他正坐在船上。船刚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空中涌来一片黑云,犹如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顿时漆黑一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奔湖面而来,眨眼之间,都是乒乒乓乓的声音。船上有人慌了神,嚷嚷着要靠岸。但诗人朝远方看去,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而已,转眼就过去了。远处的群山依旧映着阳光,丝毫不见下雨的痕迹。雨过天晴,依旧波澜不惊。水映天,天映水,碧波荡漾。
诗人先在船上,后在楼头,敏锐地捕捉到湖上自然景物的急剧变化: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抓住几个要点,将骤雨的一场骤来骤去写得非常鲜明,饶有兴致,颇有功力。诗人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又用“跳跃”写云的去向。“未遮山。是骤雨中看到的。”卷地风说明雨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的,只是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插入,互相呼应,烘托得有声有色。
末句以“水如天”写骤雨之末,又有悠悠之情。句中又以“白雨”与“黑云”相映衬、“水似天”、“卷地风”相对照、以“乱入船”对“未遮山”等,皆见作者构思之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意挥洒、信手拈来,尽显匠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诗圣”杜甫十首巅峰佳作,名垂千古的不朽诗篇|古诗词欣赏
“富贵多忧,贫穷自在”古代诗人是怎么用诗词来描写“穷”的呢?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古文里的绿树长青,于凛冬中矗立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