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由县域与水系组成蕉叶式古琴意
2024/10/8 来源:不详作者:隔水樵夫
舒城县居皖之中,地形地貌丰富多样,自然禀赋得天独厚。舒城的气质和神韵,是很值得领略和赏析的。
图:舒城县在安徽省位置图(制作
秦雨、束文杰)
舒城之舆图,酷似一片碧绿、硕大的芭蕉叶。其叶柄,在岳西主簿、姚河一带,仿佛抽芽于莽莽苍苍的大别山;其叶尖,在杭埠一带,直抵肥西县三河古镇,俨如雨霁云收,犹向浩浩汤汤的巢湖滴沥。
图:舒城之舆图,酷似一片芭蕉叶(制作
束文杰)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词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舒城即是这般温婉、清润的。
图: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来源
诗词名句网)
遥想清代中叶,乾隆时期,安徽行政区划趋于醇熟。当时的舒城县,为庐州府五属之一,尚未析地置岳西县,并且还拥有一片巢湖水域,好一个负阴抱阳的山水格局!
图:庐州府五邑(制作Larry)
舒城之水系,则好似芭蕉叶的叶脉,又仿若琴弦——或者可以说,舒城地图更像是一款蕉叶式古琴。
图:县境全图,包含舒城水系分布(来源
《续修舒城县志(点校版)》)
这“古琴”的“古”,是有文献支撑的。清初顾祖禹是善于“煮书”的。我常感叹顾夫子活儿干得细腻,可以盖过当代日本的那个啥“东京文献学派”。《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里,关于舒城,顾氏写道:“古舒国。汉置县,为庐江郡治,后汉因之……”。于此可见,称舒城为“两汉名郡”,是不为过的。
图:顾祖禹(来源百度百科)
甚至,一定意义上看,古庐州所传承的正是这一脉衣钵。顾夫子还进一步确认,“又《诗》云:荆舒是惩。即此舒矣。”乍一看,“荆舒是惩”似乎不带褒义,其实只是立场问题(《诗经》站在鲁国的立场)。换个视角,则恰表明:春秋时期的舒国,是个真实而鲜明的存在。或许是霸道不足,没有虎狼之师,最终才为楚兼并。
图:《群舒与偃姓诸国的来源和分布》书影
在这方土地上,古城址灿若繁星,亦表明其古文化烂若舒锦。《读史方舆纪要》里,顾氏一口气罗列了十多个:
1、故舒城;2、阳石城;3、周瑜城;4、亚夫城;5、茆城;6、六城;7、高阳城;8、颉羹城;9、花家城(竹市);10、缪家城;11、团箕城;12、霍胡城;13、桃城;14、黥布城。
图:花城遗址平面图(制作束文杰)
此外,舒城的山水、市镇、关隘、寨垒、馆驿等兴废沿革,都是颇具探究价值的。
这张“古琴”的“琴弦”,主要是杭埠河、丰乐河两大水系。甚有意趣的是,杭埠河古称“龙舒水”,丰乐河一名“凤莅河”(又称凤立河、凤落河)。外宣时提及舒城大地,应该是“龙凤呈祥”才全面。如果,只是单一地提什么龙文化,则知之未深,失之偏颇了。
图:舒城县杭埠河丰乐河示意图(制作
束文杰)
偶读许昭国先生文章,得知龙眠山在方言里被唤作“龙烟”。个人觉得,这乡音里透露的信息似不是“龙烟”,不作烟霭云雾解。而很可能是“龙晏(安逸)”或“龙偃(偃卧)”。龙眠山,最初应是写作“龙瞑山”的。由于这其中涉及到音韵、校勘等专门之学,比较繁琐。现抄撮数则,录以待考——
图:龙眠山(摄影张为)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晏之言安也,古晏安通用。2、《楚辞集注》瞑,卧也。3、《正字通》古无眠字,瞑即眠。今通用眠,正伪从瞑废眠,泥。
一个总的印象是,“龙眠”的本义不是指的老龙慵懒,而是那种河清海晏式的气定神闲。顾祖禹讲得干脆:“龙眠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形若卧龙。”
图:龙眠山丰乐河流域,与凤凰有关的地名颇多,源头有凤凰台,尾闾有栖凤洲。此外,诸如凤凰墩、凤凰桥等地名也寻常可见。
……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从人文审美去看,还有比“蕉叶式古琴”更贴切的意象来比拟舒城的么?
作者:隔水樵夫(「出外龙舒人」创作者群)运营:束文杰编辑:束文杰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