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匠人地位崇高,受人尊敬

2023/4/5 来源:不详

我们都知道日本铁壶起源于中国,但如今国产铁壶却不如日本铁壶。不论我们从情感上有多么不接受,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唐君也会收到一些茶友的留言,说大唐君“崇洋媚外”,要“抵制日货”。

这个时候大唐君往往觉得无奈,除了呼吁大家理性爱国,也在想为何我们做得不如日本。

这也许和国人对待手艺人、对待手工作品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在日本,匠人是相当受尊敬的一种职业。

最近大唐君看到孔祥旭在其《樱花与武士》一书中,谈到了对日本匠人的看法,大唐君深以为然,遂在此和大家分享。

以下内容文字节选自孔祥旭《樱花与武士》:

日本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匠人的地位很崇高。即使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也会引起周围羡慕的目光。

同样的,在日本,铁壶匠人很受人尊敬。

对此,我在《樱花与武士》一书是这样解释的:

日本人一般称日本文化是“型的文化”。

型的文化就是重视构造性和实物感。如果离开实物感与对构造的把握,日本人将不知所措。

日本的神不是活人就是偶像,完全不能想像日本人会像伊斯兰教那样彻底摆脱偶像崇拜。

日本人思考时需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的信条是所谓的“现场万岁”,并且只有在现场才能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认识世界。

在日本,不但小孩子喜欢看漫画,大人也喜欢看漫画,而且漫画的种类几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

日本人喜欢看漫画大概也是因为图画里的“型”的语言吧。

我非常喜欢看日本人解释文献的书,《圣经》、《古兰经》、《论语》、《史记》等等。

现代人不容易明白的书,他们都用图表、箭头把人物关系、事物联系解构开来,像地图一样非常好理解。

而且在一些中小学生的辅导材料里,通过图表箭头也把一篇文章的内容以及起承转合解释得非常清楚。

这非常符合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的中国传统,实际上也正是中国的方块字为日本提供了型文化的基础,只是日本人的“型”文化表现得更纯粹、更精细。

如果有人问日本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那么还不如问日本人为什么不重视理论研究。

日本人不重视纯理论研究,那似乎永远是别人的事——过去是中国人的事,现在是西洋人的事。

而且,他们也不擅长搞“虚无缥缈”的东西。

日本人只专注于事物的“型”,并把“型”的思考运用在一切有形事物的技术和艺术上。

日本的陶器、建筑、庭院、花道、茶道、戏剧舞蹈等都是造型艺术的精品,甚至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举止也是很好的造型艺术。

当然,日本文化也常常被这个“型”限制住了。

“造型”文化的主角是匠人或者有匠人气质的艺术家。在日本,匠人的地位很高。

日本的电视里有大量介绍匠人工艺的节目,其中尤以厨子居多。

如果你问日本人知道哪些在日本的中国名人时,那么他告诉你的一定是一位厨子,甚至是几位厨子。

我们国内的名厨姓什么叫什么,我是不大清楚的。

虽然也听说过爆肚张、馅饼李什么的,但这都不是个正经名字,而且这些人现在还在不在也不清楚。

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内桥克人写过一套书叫《匠的时代》,认为日本现代产业的发展是匠人们干出来的。

这是很有道理的。现在日本职业人的最高称谓叫巨匠,很少称作大师。

大师一般指古代佛教高僧,如果有哪个现代人被称为大师的话,总不免让人觉得有点夸张,有点忽悠事儿。

老实说,如果一个国家多几个巨匠,还可以留下几件像样东西;但要是“大师”随处可见的话,恐怕就不是什么好兆头啦。

不过,在日本传统工艺中,木匠的地位最特殊。这不仅因为家具和许多器皿由木头制作,更因为传统建筑物也是木造。

现在,日本最长寿的企业是创办于公元年的“金刚组”,代表作是年负责建设的四天王寺,而且几经毁坏之后的重建和维修也都由他家负责。

神社寺庙和皇宫的建设,当然是建筑物中的杰作。俗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但日本并没有普及中国的科举制。所以,在日本这个“状元”应该表述为“巨匠”。

“匠”是信誉,也是崇高的荣誉。

——孔祥旭

引文完

在大唐君看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日本人对“型”和“实物感”的重视,使得各行各业的匠人们在创作时不能有丝毫懈怠;

而正是由于这种兢兢业业的匠人精神,又使得他们的作品饱含人文情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各类手艺、匠人如一颗颗繁星,在浩瀚的星空中闪闪发亮,璀璨夺目。

希望我们也可以行动起来,一起保护、传承这古老的文明和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0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