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诗中家国情品读陆游传

2025/1/7 来源:不详

#阅读自有力量#文史是一幅画,文化是画纸,历史是无数的浪花,文化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文化是一座大花园,历史是繁星。历史是漫长的,世界是广大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历史,不仅悠久、漫长,真真假假,掺杂在一起,真伪难辨。本文是《陆游传》的读后感,主要介绍最是诗中家国情——品读《陆游传》,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屈原、杜甫、苏轼、辛弃疾......一代代伟大诗人创作了无数这样的作品,陆游也是这些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陆游的诗是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里一首《示儿》给我无比震撼:一位弥留之际的老人,心里想的不是功名利禄、子孙后代,而是北定中原、重拾河山,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后来,越来越多地接触了陆游的诗,发现这种“寸心至死如丹”的家国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出生不久即发生了“靖康之耻”,整个青少年时代也是在丧乱中度过的。儿时的他,经常见到士大夫与父亲谈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因此,早早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之志,决心“为国平胡羌”“灭虏收河山”。然而,正当他想建功立业、一展抱负时,却受到了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势力的排挤,但这并没有使陆游消沉,他仍然坚持苦读兵书、认真练武,随时准备为国上阵杀敌。

直到年近半百,陆游才应当时枢密使兼四川宣抚王炎之召,以干办公事兼检法官的身份入幕南郑,得以亲临抗金前线。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他积极向王炎出谋划策,提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的战略思想,但遭到朝廷否决。不久,陆游带着满腔遗恨“细雨骑驴入剑门”,赴成都任安抚司参议官,被迫结束了“铁马秋风大散关”的雄快军旅生活。之后,陆游虽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多地任职,退居后还曾在临安做过一年史官,却一直未能再赴杀敌前线,但忧国之心、报国之志没有丝毫改变。落职赋闲时,他“位卑未敢忘忧国”;路遇大雪时,他“思为君王扫河洛”;三更惊醒时,他“梦中夺得松亭关”;朝廷北伐时,他“一闻战鼓意气生”;僵卧孤村时,他“尚思为国戍轮台”;直至临终前,他仍然没有失去对北伐的信心,仍然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到来......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陆游不仅用诗作砥砺报国初心,而且还教育子孙要养成良好的学风、作风、家风。“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他勉励后代勤奋好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告诫后代知行合一;“巍巍夫子虽天纵,礼乐官名尽有师”,他提醒后代虚心谦逊;“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他警示后代清正廉洁;“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他要求后代安分守己……正是在陆游的教育、熏陶下,他的后代纷纷展现出了崇高的气节,其孙元廷闻厓山之变忧愤而卒,曾孙传义于厓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天骐在厓山战役中投海殉节,来孙世荣、世和在南宋灭亡后闭门不出、拒绝元朝征召……

陆游一生写诗余首,虽然有些诗作被指责平庸、轻率、重复,甚至曹雪芹也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评说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之类的诗句“浅近”,但不可否认,这些诗也绝对是陆游的真情流露,其背后依然是“逆胡未灭心未平”的忧国之思。周恩来评价说:“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也正是这种炽热的家国情怀,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民族的事业而奋斗不息!

文化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莫雷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以上分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我是有趣的天空c,一个爱好文化历史的小导游。(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使用百度、百家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84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