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中元节
2024/10/2 来源:不详#中元节#
农历七月半(七月十五日)是旧俗中元节,又叫鬼节,即鬼过年。这一天,人们为死去的亲人超度亡魂。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亲五代,以示“慎忠追远”。清《帝京岁时记胜》载:“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荫枝,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明《帝京景物略》云:“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说明当时中元上坟,带有秋季郊游的性质。
中元节时,北京的各道教宫观如地安门外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寻林举办“祈福吉祥道场”,“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超度祖师并十方亡灵。佛教徒这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等均有较大的活动。居士和善信弟子们纷纷给自家的宗亲设位追荐。僧众和居士并一同祭送纸制的船,送到广场焚化;或送到河渠湖泊,放在水面焚化。
民国以来,北京军界还在北海公园天王殿等处举办“追悼阵亡将士法会”,以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放荷灯(亦称放河灯)是中元节夜的重要内容,是北京元宵节外的又一个“灯节”。凡有河渠湖泊处,皆有放荷灯之举。在积水潭、什刹海、运河二闸、泡子河等处,游人云集。人们将彩纸做成的荷花灯、瓜皮灯、蒿子灯等点上蜡烛,放入水中,任其自然顺水而下。只见满河彩灯,随波荡漾,灿若繁星。《帝京竹技词》中所云:“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
从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夜(尤以十五日为最),各家儿童们呼伴结游,“各执纸制莲花,燃烛其上。亦有密缚香火于蒿棵之上,或执长柄荷叶,上插以烛而举之者。绕街而走,群歌唱和”。当年谓此举为“斗灯会”。鲁迅先生在年的日记中记载“旧历七月十五日,孺子多迎灯。”可见中元节在民国时还是很兴盛的。
在中元节时,烧的钱纸都用印好的封皮纸封好,写填上故祖考妣或故显考妣老大人老孺人某某某收,共计多少包,写明今逢中元之期,并填上当天日子,颇似到邮局寄的邮包。这种钱纸包称作袱包,一般就叫作袱纸。可在七月上半月中任选一天来烧祭。这天要给所有已故的亲朋好友、故盟兄弟故邻里等一律烧祭,多的几百封,事前好几天就要封写,颇为费事。烧祭那天还要办席桌请客,像请吃年饭一样也请老师或地方保甲,办席多的又请包席馆办九大碗(实在是阳人借阴人之名又过年)。
烧袱包以后又发展成还烧阴钞,印就的“冥国银行”发行,被认为讽刺了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要垮台了的恶兆。但袱包仍然要包,金银纸锭更是皇朝时代货币,也还照卖照买照烧。
到了七月半最后一天,傍晚更得在户外,如河边城墙边或宽阔巷口处,给孤魂野鬼烧些钱纸袱包,泼水饭(用个破碗装着水饭泼在地上,将碗覆盖,免得野鬼还要),像施舍乞丐一样照顾他们在阴间也不会饿饭。七月十五夜庙堂还要到河边放荷灯以超度众生,故有俗话“七月半、鬼乱窜”。七月半若不隆重祭祀祖宗,便要被众人辱骂,传说还要遭五雷轰打。所谓五雷,不是指闪电之雷,而是刀劈棒打水淹火烧石砸,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惩处。
时至今日,中元节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是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特备重视的一个节日。人们借此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同时这也是对感德祖先文化传统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