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月斗香燃灯洗眼供月光马中秋节的
2023/3/30 来源:不详时值中秋,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
古往今来,除了赏月之外,还出现过很多习俗。
祀月、斗香、洗眼、供月光马、拜月光菩萨……
你知道几个?
1、祀月
祭祀月亮,也称“祭月”。
据《周礼》记载,上古时期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到了唐代,祭祀从秋分改为八月十五,被命名为“中秋节”。
《唐书·太宗》就记载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字样。
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设案、点香,
祀品有糕饼、方柿、石榴、栗子、南瓜等食物。
《真州竹枝词引》中记载:
晚间祀月,香肆买月公纸,范为牌位,供之案上。
2、斗香
斗香是一种特制的祭祀神明的香,
将香搭成宝塔形状,糊纸为斗,高达两尺,焚烧时烟火极旺盛。
清代时杭州民间盛行“斗香”祭月的风俗,
清潘宗鼎《金陵岁时记》“中秋焚斗香”条云:
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
吴存楷《江乡节物诗·斗香》题注云:
糊纸为斗,炷香其中,高者可二尺许,中秋夜祀月则设之。
这种风俗在民国仍然流行,但今日已经很少见到了。
3、洗眼
中秋赏月时,民众在自家庭院中放一方桌,上置素月饼、水果和老南瓜,
另放凉水一碗,用手指蘸水,涂抹在眼睛上,祝祷自己“眼目清凉”。
风俗起源于六朝时,八月中以露水洗眼的风俗,
人们盛取百草上的朝露装在囊中,互赠给亲友,称为“眼明囊”。
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
八月十四日……以锦彩为眼明囊,递相饷遗。
按《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
南朝梁简文帝专门做了一篇《眼明囊赋》:
俗之妇人,八月旦,多以锦翠珠寳为眼明囊,因竞凌晨取露以拭目。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江南一带流行制作灯船,也叫河灯。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秋”条说:
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湖广用瓦片搭成宝塔的形状,在塔上燃灯,
《湖广志书》说永州府:
中秋夜,家家祀月。儿童拾瓦砾为宝塔于门首,有高至丈余者,致亦鳞绉可观,燃灯设供为戏。
在福建一带,中秋挂幡灯、做偶人灯,
《福建志书》记载龙严县的风俗:
中秋为赏月会,各乡迎土神,作偶人灯,列队而行,虽无如元夕狮鬼之戏,而诸灯唱闹如之。
广东地区,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中记载:
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5、拜月光菩萨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巧也是月光菩萨圣诞日,
寺院道场一般会举行拜月等法事活动以纪念月光菩萨圣诞。
相传月光菩萨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之右胁侍,号为“月光遍照”,
月光清澈明亮,遍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使之免受贪、嗔、痴三毒烦恼。
《增一阿含经》卷十八:
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为第一。
《杂阿含经》卷四:
譬如明月净分光明,色泽日夜增明,乃至月满,一切圆净。
6、供月光马
明清时期,人们开始供奉绘有太阴星君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
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也有写过这个民俗:
我只问姑老爷一件事,咱们这供月儿,那月光马儿旁边儿怎么供着对鸡冠子花儿?
7、走月亮
中秋夜是难得的女性外出游赏机会,
苏州有“走月亮”的风俗,记载于《清嘉录》:
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
清朝周宗泰《姑苏竹枝词》写道:
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
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8、吃团圆饼
月饼,又称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
“月饼”一词,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
当时并不是中秋节专供,而是一年四季都有。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才开始普及。
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
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明代宦官刘若愚创作的笔记《酌中志》说:
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清代皇宫也称之为“团圆饼”,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祭月完毕,将月饼按照人数切成小块分食。
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
“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9、观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主要盛行于浙江一带,尤其是钱塘江大潮。
观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相当详尽的记述。
进入农历八月,潮水越来越盛,
大奸臣蔡京的堂哥蔡襄,在《和江上观潮》里写道:
天卷潮回出海东,人间何事可争雄?
千年浪说鸱夷怒,一汐全疑渤澥空。
而从八月十一到八月十八,是观潮的最佳时机。
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这样写道: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据《梦梁录》记载,此时节有无数弄潮儿活跃于江面:
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