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忆旧石定诗人的风骨天眼新闻
2022/12/25 来源:不详高中毕业时,听说学校刚分来两个老师,其中一个是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大林,他年即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是有名的青年诗人。我们在《山花》上读过他的组诗《柞山蚕歌》,心怀敬意,便去偷看诗人的样子,原来竟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站在院子的屋檐下一边吸烟一边望着天空,神情清朗而意态潇然。这个印象留在我的记忆里,直到几年前他“走”了以后,直到现在这个乱花迷眼、杨柳依依的人间三月,便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大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县里召开的首届文艺创作会上,我们一见如故,他邀我和刘礼贵、陈智武等去他家做客。后来我调到正安一中任高中语文教师,与他同在一个教研组,工作上虽交往不多,但感情的融洽则与日俱增。那时我们都住在一中旧教室改成的宿舍,瓦檐木楼,纸糊的格子窗户,对门而居。门前一个宽大的石板院坝,除了孩子们有时追逐笑闹,平日里人影散淡,日子也还安宁。空闲时去他家聊天,虽然已经很熟悉了,但我不敢怠慢,仍然称他为刘老师。他妻子胡训英勤劳贤惠而乐于助人,待人接物很有大家风范,我和内人都很尊敬她,叫她“大姐”。在她家进出的多是文朋诗友,少长咸集,如坐春风。不料后来他们全家突然去了贵阳,这样的聚会没有了,真让人怅然。
时事变迁,我在地区文联工作时,刘大林从林东中学调遵义师范任教,课余时间极为用心地辅导学生文学创作,让我去作过讲座。虽然在同一城市,却因师范在茅草铺,我家住老城洗马滩,相距较远,交通不太方便,各自又为工作和生活忙碌,相聚也不容易。但一见面依旧亲近,虽然岁月匆忙,却不曾将志气消磨。每年春节,我们全家必去师范拜望,一起喝酒畅谈,忙够了胡训英大姐。回来时末班公交车早已停了,一路上灯火迷离,有零星的爆竹声传来,夜的街市仿佛也醉意朦胧……
后来我工作变动,事务繁多。有时去师范检查工作,顺便造访,喝几口茶,说几句话便匆匆离去,即便这样也已经很少了。
年,刘大林在《山花》第10期发表组诗《桐乡组歌》,再次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