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一部经典电影的标准衡量,中国机长
2024/12/24 来源:不详哪里白癜风能治愈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商业片大作《中国机长》,自9月30日上映至今,近24亿的票房让其与《我和我的祖国》一并成为国庆档电影市场最耀眼的双子星之一。
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票房市场的火爆并不等同于艺术价值的成功。如果依据经典电影的标准来衡量,这部电影作品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本文列举出以下三点:
一、主要角色形象流于脸谱化,缺乏辨识度。
从张涵予的好父亲、好丈夫加专业过硬的机长形象,到袁泉刚毅、干练的乘务长人物设定,再到机组人员与重点刻画的几位飞机乘客。影片对每个人的人物形象都有描述,但却都是浅尝辄止,向观众传递的信息量明显不足,使得人物不够立体和饱满。影片对于飞机上乘客们的刻画,流于简单的因果关系,即危险前的因加上克服危险后的果,当然这对于一部灾难片还算可以接受。但对于贯穿整部电影的几个主要角色,对其性格特点的刻画明显不够深入。
这种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
1、人物刻画过于简单直接:比如机长,只知道他由于空军的经历,所以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过硬,但对这种特质产生的原因却没有说明,就是在飞机安全降落后,也只通过调查人员的一句“这也太牛了”含糊带过。再比如袁泉的角色,她的表演倒是无可挑剔,但她的人物背景、性格特质的由来同样一句不提。这种简单直接,没有过渡和延伸的表现方法,使得人物过于脸谱化,缺乏个体特征。
2、是由于镜头对人物的展现缺乏技巧性:在经典电影《惊魂记》中,通过动态的人物特写镜头,特别是人物的表情特写,使演员的心理活动与情绪得以充分展现给观众,使观众有很快被代入情节中。而在包括《中国机长》在内的众多内地电影中,我们很难看到有这些镜头上的变化与技巧,镜头似乎永远是固定的位置和距离。
所以我们在看《中国机长》中的人物,特别是除了张涵予和袁泉外的其他机组人员。给观众的感觉很像是在逛商场,能够看到一堆靓丽、热情的脸庞,但当你走出商场大门之后,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在脑海中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在一部电影作品中,角色是传递信息和感染观众的最重要元素,人物性格不够清晰和饱满的角色,很难让群众有
二、情节元素前后互应简单俗套,不够生动精彩
在电影的叙事系统中,各个角色引发的各种事件之间,所组成的因果关系尤为重要,这是将群众带入到剧情中的关键因素。而本片中各个元素的这些前后互应,不能说没有,但过于简单和生硬,对观众情绪的感染力不够强烈。下面先列举本部电影中的几级主要因果关系:
1、张涵予离家对家庭的承诺的承诺(陪女儿过生日)——飞机遇到危险时,妻子对他的挂念和他对家庭的想念——故障排除后男主回到家里后一家相聚引发的情绪感动。
2、张涵予以前当空军时驾驶过战斗机——靠着这种素养在极端条件下完成飞行任务。
3、几组乘客在飞机起飞前的态度呈现——同样这几组乘客,在成功脱险、飞机降落后的情绪转变。
以上这些形成了本部作品中各个角色所创造的各类事件的主要因果关系,这种表现手法当然不能说不可以,但却过于普通、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而且太容易被观众提前预判到。
那么什么算是有想象力的因果关系呢?我们以电影《洛城机密》中的一段因果关系来对比一下。
1、警探A向同事B说,自己是因为父亲被杀才决定当警探,他认未知的杀父凶手为“罗洛.托马西”(意为未被处罚的魔鬼),这在观众看来只是普通的人物对白;
2、之后的情节发展中,腐败的警长C为掩盖自己的罪行,枪杀了同事B,B在临死前对着警长C说出:“罗洛.托马西”。
3、警长C不明白“罗洛.托马西”的意思,无意中他问警探A,B在临死着说出的“罗洛.托马西”是什么意思。
4、于是,“罗洛.托马西”成了一条指认谁是凶手的关键线索,最后当警探A枪杀警长C时,告诉他“罗洛.托马西”指是就是他。
在整个剧情中,“罗洛.托马西”不仅是找到真凶的关键线索,还巧妙地将各个事件串联在一起。这种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因果关系,会让观众在观众观影时有层层递进的愉悦感。而对比起来,《中国机长》中的前后互应与因果关系,则显得过于简单和俗套,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三、情节叙事方法过于简单和扁平化,缺乏悬念和情节起伏
还记得一部相似题材的美国电影,电影的开头是从一场针对机长的调查会开始的。面对调查人员向机长提出各种尖锐犀利的问题,影片用倒叙的方式回顾飞机遇险的一个个具体环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向观众展现飞机遇险的整个过程。
一部电影,在不影响叙事完整度的前提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操控时间顺序、时间频率,从而达到更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情绪感染力。而《中国机长》更像是一本流水账式的故事。从开始到结尾,机组人员离家-机组人员吃饭开会登机-乘客登机-开始飞行-飞行遇险-战胜险情-大家安全回家。这样扁平化缺乏起伏和悬念的叙事方式,很容易就让观众们昏昏欲睡。
如果上面的说法还不够形象话,那么下面我们试着用下面A、B两种方法来讲述描述《中国机长》这个故事。
A:一位机长有着幸福的家庭,在他女儿生日那天,他承诺女儿执行完当天的飞行任务就回去陪女儿过生日。但在飞行过程中,不知道为什么飞机驾驶室的玻璃碎了,机长和副机长处于危险之中,飞机上的乘客陷入了混乱。这时,机组人员用专业的态度安抚乘客。同时,由于机长以前是战斗机驾驶员,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地面各部门的配合支持下,成功驾驶飞机穿过危险的云团后降落在机场。乘客们感动之余对机长和机组人员万分感谢,机长也实现了陪女儿过生日的承诺,几位机组人员经过这次事件成为了好朋友。
B、一架载有名乘客的飞机正在空中飞行,机长进行着专业的操作,不时会充满爱意的注视一下手腕上画着的一个小护身符。突然,由于受到飞鸟撞击(别的原因也行,但需要有一个原因),飞机驾驶室的玻璃瞬间破裂,机上包括机长在内的所有人顿时陷入危险之中。飞机上的乘务人员用专业的态度安抚乘客;而驾驶室里,机长在冷静面对危险的同时,自己在空军服役时的一次难忘经历浮入脑海(大概是战机飞行中遇到危险,在经验丰富的战友协助下帮助他脱险,由于对他的人生观产生震撼,具体情节大家自行脑补)。面对副机长身体遇险,驾驶室玻璃破碎的局面,机长毅然用自己过硬的技术与钢铁般的意志驾驶飞机正常飞行。在只能穿过一团复杂云层才能成功降落的情况下,机长驾驶飞机飞入云层。长时间的驾驶使他的意识逐渐模糊,但服役经历中那次危险来临时,战友对他的帮助;参加民航机长培训时受到的职责教育;手腕上,护身符上映出女儿那可爱的笑脸(这时说明护身符是女儿早上出门时画在他手腕上的,今天是女儿生日,他答应要晚上回去陪女儿),这些因素激励着他,驾驶飞机飞出云层,成功将飞机降落地面。在他回到家中陪女儿过生日时,女儿提出要洗掉他手腕上的小护身符,他微笑着说:“今晚让它留在手腕上吧,它是有魔力守护我的天使”
故事A就是本片记流水账式的讲故事方法,故事B加入了一些人物情节间的串联元素与对故事时间顺序的重新排列。那个更能吸引观众的情绪,朋友们自行判断。至少在本人看来,这种平铺直叙的讲故事方法有点笨,又没有对时间的编排与调配。造成的结果是故事缺乏悬念,情节和人物情绪发展太容易被群众提前猜到,让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幅降低。
这部电影的市场上的火爆表现,很多程度上要归功于国庆节的气氛加上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这些场外的元素有力的弥补了电影情节编辑与艺术感染力上的不足。再加上逼真的特效与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成功的撑起了整部电影的票房。但一部电影作品,他的市场表现和艺术价值,不可能永远依靠搭这些场外因素的顺风车。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前期的铺垫还是可圈可点。飞机起飞前每一个流程的详细描述;对机组人员、后台技术支持人员、机上乘客在起飞前,他们情绪上的重点展现,这些提前的铺垫确实对后期危险的来临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但所花费的时间也确实有些过长,分十分之一用来加强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给一些孤立事件建立起联结和因果关系,可能对作品的整体艺术价值会有所帮助。
当然,在本人看来,影片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演并非不能解决,而是不愿解决。原因就在于他对电影的定位就是一部票房为主要目的商业电影而非其它,从这个维度考量,刘伟强的《中国机长》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商业电影主要的考量因素是观众的接受度与市场表现;而经典电影在拍摄除了这些,同时还要兼顾作品的艺术价值。
站在我们观众的角度,作为一种参考,我们不妨对导演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评定一部电影作品。毕竟我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数一数二的电影市场,而在电影数量已经多如繁星的状况下,电影质量不足和艺术价值偏低是我国电影的真实现状。刘伟强在《无间道》之后,也已经很久没有佳作问世了。而随着我们观众欣赏电影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只有在综合方面更加优秀的作品,才能满足我们对于电影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