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的设计者,开国大典一年后才知入选
2023/4/22 来源:不详甘露聚糖肽片价格谁清楚 http://m.39.net/pf/a_6086063.html
引言:你不一定认识此人,但你一定无数次仰视过他的作品!
年10月1日,全国人民迎来了一个伟大、辉煌的重要时刻。伴随着毛主席那句振奋人心的庄严宣告,天安门广场上的30万群众热情高涨,一片欢腾。稍时,毛主席亲自按下电钮,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在雄壮的国歌中冉冉升起。
当天下午,远在上海的曾联松激动地抖动着双唇,满怀激动地感受着那一刻。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更不知道他干了什么。
“太像了,我也无法肯定,那个设计是不是出自我手。”曾联松在后来的回忆中缓缓说到。
那么,曾联松是谁,他激动的心情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切还需要从头说起。
一、
曾联松,祖籍浙江瑞安,年12月17日生人。瑞安地处江南,不得不说,是一个山清水秀、工商繁荣、文风昌盛、名人辈出的地方,而曾家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书香世家。曾联松的祖父曾叙卿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老中医,其父曾宇人小有成就,是水利工程方面的一个技术人员,其母沈炳娣虽然粗识文字,但出身当地的名门望族。
因此,在地域文化和家庭的熏陶下,曾联松打小就迷恋书画艺术。
步入瑞安中学读书后,曾联松从未放弃这个爱好,直到能够独立创作作品。
按照曾联松当时的夙愿,继续在书画方面深造,一生写写画画,未免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然而,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那里还能容下,一个充满爱国激情的热血青年,去坚持自己的爱好呢?
于是,曾联松果断迈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条救国之路。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救国,其实是一条很正确的道路,但曾联松还是碰了南墙,就这样,第一条救国之路被死死地堵上了。
放弃?当然不能,换种形式继续斗争到底。
年,曾联松在南京勇敢地参加了响应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集会游行。后来,在我党的引导下,曾联松开始逐渐步入革命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适应斗争,年,曾联松再次折回求学的道路上,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系,希望学得一技之长。
然而,正如蒋南翔所言,偌大国土,还真就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年10月30日,民国政府置南京于不顾,西迁重庆,曾联松随校一同前往。
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无一幸免,惨遭杀戮。
曾联松绝望了,准确地说,他对眼下的那个民国绝望了。
年5月,21岁的曾联松于重庆,在同学黄大明的介绍下,毅然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加入我党后,曾联松受组织信任,担任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积极地从事地下工作。
按道理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上下本应该军民一心,但国民党却不断发起白色恐怖。曾联松只得服从组织安排,转到到新四军的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他回到老家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就此,曾联松与组织完全失去了联系。
年夏天,曾联松来辗转到上海,在我党组织的“现代经济通讯社”,以党外人员担任秘书。
一天使共产党员,终身都是,只要不忘初心,尽管此时的曾联松,还没有找到“家”,但他仍然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自律,孜孜不倦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着,将国统区的经济情报精准地上报党中央。
二、
年5月27日,上海在人民的敲锣打鼓中宣告解放,曾联松马不停蹄赶回老家,将妻儿老小接到了上海。
在华山路东段号,员工宿舍院里边上的一间小房里,曾联松一家总算团圆了,过上了安身的日子。
院子里杂草丛生,树木参差不齐,不过对于曾联松来说,已经是十分满足了。
有信念的人,总会不断奋斗前进,只是他们的方式不同。
谁也想不到,在这间其貌不扬的小屋子上边的阁楼里,诞生了新中国国旗的设计图。
上海解放后,曾联松表现积极,进入上海市合作总社管理局,从事财务工作,再后来,因工作积极努力,被提拔为调研科科长。
曾联松的工作不算太过繁忙,因此在夜里,他常常会阅读一些书报。从书报中,曾联松意识到,全国的城乡基本上得到了解放,中国历史必定会翻开新的一页。从此,一个崭新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会像一轮喷薄欲出的红太阳,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带着内心的那份激动和兴奋,曾联松总感觉自己还有浑身使不完的劲儿,可是,该做些什么呢?
曾联松,一时间陷入了无尽的长思。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一个更为神圣的使命,正在悄悄地接近曾联松。
年7月15日起,《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相继刊登了征求国旗图案的报道。
那天夜里,曾联松反复端详着报纸,推开内心的波澜后,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既然是群策群力,自己为何不能一试?尽管,曾联松不是什么艺术绘画大家,但还是有一些基础。
不过,设计国旗图案,显然不同于简单的写写画画,除了能够表达多种特征和寓意,还得庄严简洁。
接下来,在曾联松决定参与到国旗的设计后,他一连几天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很明显,曾联松遇到了生平最大的难题,在刚开始的十多天里,他一筹莫展,虽然凭着一些灵感伏案绘稿,不过,墙角堆积如山的废弃图纸,告诉我们,进展并不是很顺利。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国旗上该采用什么样的图案。
7月的上海,正值酷暑,夏日的炎热,使得曾联松挥汗如雨,他一如既往,伏案描摹,如痴如迷。
但得到结果,还是一个样,曾联松一次又一次将图纸揉成一团,扔到墙角里。
黑夜能给人宁静,就能给人在灵感上的启发,很多名人的著作,亦出自幽静的夜晚。
难道自己不行吗?曾联松对着窗外的明月,仰天长叹。
就在此时,一阵沪剧唱腔伴随着清风,唤醒了曾联松的耳朵。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中国共产党……”
“星星,星星……”曾联松猛然联想到了,在大学时期所读,斯诺笔下的大作《红星照耀中国》,其中,毛主席头戴八角帽的一张插图,他终生难忘。尤其是那颗红星,它代表着真理,代表着光明,代表着伟大的共产党,更代表着人民对未来的希望。
三、
关键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这些星星该如何布置,数量是多少?
在曾联松心里,毅然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曾联松再一次从记忆深处,挖掘着相关的信息。
终于,他想到了毛主席前不久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文中,毛主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新中国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共同建国。
曾联松赶忙找来了刊登征稿启事的报纸,因为,上面对国旗图案有着严格的四项要求:
第一,要有中国特征,如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等;
第二,要有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形式为长方形,长宽之比是3:2;
第四,色彩以红色为主。
经过反复推敲,曾联松决定:将一颗大五角星放在最前面,并以它为中心,让四颗小五角星围绕在周围,并在大五角星的中间,加上了镰刀和斧头的图案。
为了完美地体现国旗的寓意,曾联松特意将每颗小星的一角,正对大星的中心。五颗星在整体布局上,呈椭圆形。
接下来,就是色彩的选取了。
为此,曾联松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细致地分析着其他国家国旗的颜色。
当然,曾联松也认为,如果一味地照搬,就很难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既然要求国旗的色彩以红色为主,何不将基础颜色设计成为红色?”曾联松恍然大悟。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红色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统治者,为了彰显王朝的蒸蒸日上,吉祥如意,特意在建造宫殿的时候,将红色设计了进去,正如故宫的围墙。
而在民间,红色代表着喜庆,逢年过节,婚嫁喜事,无不用红色体现喜事的风采。更重要的是,红色能给人一个火热的感觉,让人时刻沉浸在浓浓的幸福当中。
另外,打我党成立起,所举的旗帜都是红色,因此,红色还代表着轰轰烈烈的胜利和无限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用红色作为基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它早已伴随着中华民族血液的流淌,形成了我们独有的“中国红”。
但是,光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还不够,还得体现出我们的民族特征。
那么,作为龙之传人,炎黄子孙,五角星使用什么颜色,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自豪呢?
曾联松翻阅了古籍,原来,在所有的颜色中,黄颜色最为高贵,它不仅是古代皇室的专利,更象征着透明、辉煌。
如果将五角星定位黄颜色,不仅在颜色上格外鲜明,且还能表达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何乐而不为?
一件惊世之作,呼之欲出。
经过十多天的绘图设计,一幅初稿摆在了曾联松的面前,如他设想的一样,五颗金星,陈列在旗面的中央位置。
在一片光彩闪耀中,曾联松血脉偾张,顿时产生了一种,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的强烈感觉。
初稿完成后,曾联松兜兜转转,总觉得自己的设计还缺少着什么,他反复拿起设计图纸审视着,视觉上的局促和凝滞不断袭来,给人一种说不上来的难受。
也许是五颗星的位置不对?
曾联松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勾画,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眼瞅着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直到有一天,曾联松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
一个别有洞天的奇迹出现了。
向旗面看去,曾联松顿时觉得视野开阔了不少,整个旗面更是犹如千里之广,金星居高临下,大小呼应,祖国的广袤大地,红红火火,欣欣向荣,恰到妙处。
“就是这样的。”曾联松顿时手舞足蹈,像个孩子。
曾联松满意了,他快速将稿样装好,而此时已经临近,稿件的截止日期8月20日。
是国家的幸运,也是民族的幸运!
从开始设计国旗,到最后成稿,曾联松废寝忘食,耗时一个多月,只要一有空余,就将自己关在阁楼里写写画画,每到吃饭时间,都得妻子三番五次催促才肯下来,勉强吃几口,以至于年幼儿子问妈妈:“爸爸是不是有病了,要不要带他去看医生?”
四、
投稿结束后,曾联松的工作和生活再次回归正常。不久之后,曾联松被组织上安排到华东供销合作社事业管理局去工作,由于刚刚步入新的岗位,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因此,繁琐的工作,竟然导致他忘记了,自己曾经参与过国旗的设计。
所以,当五星红旗挂遍全国各地的时候,曾联松并不能够确定,那就是自己呕心沥血的结果。
年9月,曾联松因为公事到北京出差,结果一个意外的惊喜出现了。
全国政协的工作人员,通过层层关系找到了曾联松,并询问了有关国旗的设计情况,他如实介绍了当时的构思和投稿日期。
9月27日,曾联松于招待所,意外地收到了纪念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观礼请柬,编号是“台右97号”。
同年11月1日,曾联松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来函:“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相当于新币元),分别交邮局和人民银行寄上,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敬意。”
年10月19日,被誉为“国旗之父”的曾联松,于上海病逝,骨灰暂放在当地龙华烈士陵园。
纵观曾联松的一生,他用一辈子的生命追求一个信念:不管人生境遇如何,始终不忘初心,正如他给儿子的信中所写:“自念一生坎坷,书剑无成,贡献很少,报国不多。每临清苦能‘信念’不移。值此国际风云多变,幸中华自强,国运亨通,柳暗花明,经济振兴,令人欣慰。”
现如今,五星红旗已经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当每个中国人看到她的时候,无不怀着崇高的敬意,抬起头颅仰视着,有时。吃水不忘挖井人,让我们一同缅怀先烈,致敬为五星红旗增光添彩的无数先烈和仁人志士,是他们赋予了五星红旗不朽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