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永远的罕中rdquo感
2022/5/19 来源:不详我心如荷
经常遗憾自己当年能却未能跻身罕中浩如繁星的学子之列,然而让我欣慰的是,我的青春年华也是在那方土地上绽放的。年,19岁的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八里罕中学从事教学工作,至今一晃已近38年了。
月初,县融媒体中心项晓晖主任和我约稿,要我写点关于罕中的回忆文章,特别是《小荷》方面的东西,其实我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只是由于工作繁忙,始终无法静下心来。近日,经过集中回忆和梳理,特别是翻看了当年的《小荷》刊物和照片,那一桩桩往事、一幕幕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并逐渐在脑海里清晰连缀起来……
那些遥远岁月里的《小荷》人
首届《小荷》编委会成员合影、前排左一为作者
金秋之夜一朝惊艳
三十多年前的罕中,每逢国庆,都要组织一次大型征文展览活动,这几乎成了语文组一年一度的规定动作。罕中办公区是一座古朴的五进式庭院,第三进中间的一排房屋是教师办公室,房屋中间有一条南北贯穿的中轴通道,通道西边是语文组和数学组,通道东边为政史组和外语组,房前两侧设有一排共约十多米长的板报,因为历时较长,看似有些陈旧斑驳,那是学校集中发布通知消息、公布考评考试结果、组织征文比赛活动的地方。
当时《小荷》创刊时荷花图案及发刊词就张贴在右侧露着那块板报这面上,前面是个井台
语文组办公室窗前的橱窗板报
年9月30日晚上,我和语文组的刘允同、赵春林、郭建铨四位年轻老师,照例组织一年一度的国庆征文展览。所谓展览就是将从老师和学生中征集来的作文或作品,经过修改和筛选,统一编排张贴在办公室前的一溜板报上,再配上一些说明和插图。可是当贴到最后两块版面时,征文作品却没有了,当时时间已经很晚,现组织稿件已经来不及,我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允同老师提议:我们也办一个中学生文学刊物吧,取名《小荷》怎么样?刘老师年长我们几岁,不仅课讲得好,文章也写得好,我们也经常向他请教和学习,看来这次他早就有了这方面的思考,想法自然超前、站位高远;之前大家对外地创办文学社的消息也早有了解,平时也有好多老师学生的好的作文和作品,正愁着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交流和发表,于是大家一拍即合,都十分赞同。
说干就干。刘老师先安排我写发刊词;又把当时正在读高二、能写会画的苏燕新同学叫来,让他在板报上画了一汪清水之中的两片荷叶和一支亭亭玉立的荷角,上立蜻蜓,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意,以表达对《小荷》未来的期许;刘老师毛笔字写得好,刚劲有力,亲自执笔将发刊词写在板报上;与此同时,由我们师生五人组成的第一届《小荷》编委会也同步成立。这些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三点多钟,才算大功告成。一夜之间,《小荷》便宣告诞生了。第二天一早,《小荷》创刊的消息迅速传开,师生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板报前被围得水泄不通,一时在全校上下引起巨大轰动。
年10月出版的第一期《小荷》刊物
大业初创小荷试水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创办《小荷》以及中学生文学社,这在当时的全国也算是一种新生事物,目的就在于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让学生们的作文和作品有一个交流发表的平台,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全面提升写作水平,并从中受到文学知识的熏陶和素质教育的训练。其实大家当时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想法,却没想到之后却是如此的艰苦和不易,更没想到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大事件。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没日没夜地紧张忙碌了起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节假日,甚至离家只有几十里的路,也常常不得而归了。
大业初创,最愁的是稿源。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广泛发动全校的师生写作。当时我们几位教师都承担着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大都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我还正辅导着六个高三班的作文,又刚考上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连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都觉吃力,再去组织稿源更觉压力山大。起初,大多数学生写来的稿件几乎都不符合要求,我们便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和修改,生怕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稿件渐渐多了,白天没有时间修改,我们就用晚上时间改;平时没有时间,我们就利用休息时间改,就这样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记得当时我教的高三二班有一个学生叫王云,写作热情非常高,也有一定的词汇基础,但是写的作文却怎么也不通畅,甚至有些杂乱无章。为了鼓励他坚持写作,前几篇我几乎都是给他逐字逐句地讲解和修改,甚至通篇代他重写,然后再以他的名义发表,结果让他倍受鼓舞,一发而不可收,当改到十多篇的时候,他的文章几乎不用再改,而且写得很好了,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商学院,还当上了校刊编辑呢。
编辑和印刷也是件十分辛苦的事。由于条件有限,钢(版)铁(笔)油(墨)蜡(纸)便是我们全部的家当。每到周六,我们就组织一些学生聚拢在一间简陋的空闲教室里,开始排版、刻写、印刷、分拣、装订……而这些工作又全部是手工完成的。由于没有资金,不能印刷一个漂亮的封面,我们便请当时语文组的王懋老师用毛笔为《小荷》题写了名字,请教导处的李凤良老师亲手雕刻了几个木模,又向附近的印刷厂要些彩墨,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花,他一叶,我一字地开始了人工流水作业。当一份份绽放着油墨芳香的《小荷》终于印制完成时,我们大家都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那些创业的日子
众星捧月碧叶连天
《小荷》一经诞生,就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厚爱。时任校长朱彤升在看到我们出版的第一份《小荷》时,给予了我们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一再鼓励我们一定要坚持把《小荷》办好、办下去,并帮助我们解决了办公场所、办刊经费等有关问题,此后便经常过问《小荷》的进展情况;记得有一次语文报社邀请罕中师生参加夏令营,当时只有两个名额,朱校长当即拍板让我们五位师生都去,并报销全部费用。还记得,当时学校党组织为了表彰我们在《小荷》方面取得的成绩,优先发展我和赵春林、郭建铨三位青年指导教师入党,并且奖励我们每人一辆名牌自行车购买指标,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奖励。还有时任副校长王彤云、王金友、李国斌,后勤主任郝庆元,顾问李文宪,教导主任付玉明,先后两任团委书记王宝山、袁绍军等,对于《小荷》不仅在工作和业务上亲自过问、精心指导,而且在活动经费、后勤车辆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几乎是有求必应。县教育局也给予《小荷》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