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才恍然大悟,写状物类记叙文,重在抓住
2022/12/31 来源:不详北京医治酒渣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310/8733705.html
状物,就是以自然物为表达对象,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慨。这里的自然物,是除人以外世上的一切事物。花乌草虫,星辰日月,奇松怪石,山水胜地……只要是我们能感觉得到且能有所感受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所描述的对象。纵观古今中外写作大师,在这类题材上,都不乏力作。像泰戈尔的《黄昏和黎明》、海明威的《克拉克河谷怀旧》、莫泊桑的《雪夜》、卢梭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鲁迅的《秋夜》、老舍的《想北平》、徐志摩的《泰山日出》、茅盾的《雾)》等,不胜枚举。面对包罗万象的自然物,他们有的是即兴之笔,有的是蕴酿心久,看似随手拈来,实为精心选择,而这些精致的小品的写作,不论处于何种情境之中,皆都妙笔生花,一挥而就。仔细研究一下大师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虽然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然而,在出俗不凡的选材上,在精巧独特的布局上,在对物的形象生动地描摹上,在真挚自然的情思上,在优美清新的语言上,都是如出一辙的,这些方面,显示了他们的睿智。这当然也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状物,就是在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自然物中,能够对某一物发生兴趣,产生感慨,并从表达的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对其进行形象传神的描摹,行文成篇。状物的关键,在于抓住主客体的结合点,找到记叙对象应描摹的特点,然后调动一切手段,对其进行着色描绘,以寄托自己的情思。状物有物中见我法、层层着色法、神处点染法。我们先讲物中见我法。记叙文状物,不是对物照相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物形神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物的独特情思,推己及物,进入“人看花,花看人(金圣叹语)”的物我契合状态。巴金先生说:“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我自己。这个‘我’是不出场的,然而它无处不在。”(《谈我的散文》)这就是说,无论是状物、记事还是写人,都要从中见“我”,即要融入作者自己的体验、感受、认识。我们写状物记叙文,要么物中不见“我”,要么见假“我”,因为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不是从心中流淌出来,所以写起来缓慢迟滞,思路不开,不是内容枯涩,就是内容雷同。比如一写冬景,就是北风呼啸,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的一片,寒冷刺骨,诸如此类的描写,别的就无话可写了。其实冬景也并非都如此。老舍先生就不这么写。他写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的,天是响晴的,温情的,晒着阳光,暖和舒适,下点儿小雪,薄雪,露出点粉色,水不结冰,冒着点热气,不忍心冻上等等。这是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独特的观照的结果。他写的是他的感觉,他的心情,他的诚挚的愿望。这并非说济南冬天没有饥饿和寒冷,作家的用意在于,借这座“桃花源”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美好的理想。正因为是物中见我,是“因情造文”(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故能笔端流淌不绝,写出不一般来。用物中见我法状物,并不是凭“我”的想当然去写物,去任意打扮物,甚至于歪曲物,而是要从物的特点中去找自己的感觉,体验自己的情感,找到主客体的相通点。
巴金先生的散文《繁星》,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半明半暗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的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眼前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像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在听见它们在说话。这时我忘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你看,“船在动,星也在动”,“这样低,摇摇欲坠”,“像无数的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对我眨眼”,“小声说话”,“我忘记了一切”,“在里的怀抱中……沉睡着”,“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孩子……睡在母亲怀里了”,这些不都是巴金在海上躺在船舱上仰望满天繁星时情景及由此而产生的真切感觉吗?没有这样的感觉,能写出如此美妙有趣的景象么?运用物中见我法状物,不仅要找到自我的感觉,还要领悟物的意义,就是从物的形象特征中去领悟它所能蕴含的意义。当这种物义一旦与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碰撞,就会进发出情思的火花,就会很快形成别具一格的构思来。屠格涅夫在他的散文《麻雀》中,是这样写的: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走着。狗跑在我前边。突然,狗放慢脚步,履足潜行,好像嗅到了前边有什么野物。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着黄色、头上举着柔毛的小麻雀。它从巢里跌落下来(风猛烈地吹打着林荫路上的白桦树)呆呆地伏在地上,孤立无援的张开两只羽毛还未丰满的小翅膀。我的狗慢慢向它靠近。忽然,从附近的一棵树上飞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一颗石子似地落到狗的鼻子跟前——它全身倒竖着羽毛,惊惶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叫声,两次扑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边去。它是猛扑下来救护幼雀的。它用身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但它整个小小的身体因恐怖而战栗着,它小小的声音也交得粗暴而嘶哑了,它在牺牲自己!在它看来,狗该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然而,它还是不能站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理智更强烈的力量,使它从那儿扑下身来。我的特列佐尔站住了,向后退了退……看来,它也感到了这种力量。我赶紧唤住惊慌失措的狗——然后,我怀着尊敬的心情,走开了。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尊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尊敬它那种爱的冲动和力量。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从上文可以看出,屠格涅夫从幼雀的跌落,狗的逼近,老麻雀勇猛地从树上扑下来,落到狗鼻子跟前,倒竖着羽毛、叫着,扑向露出牙齿、张大着的狗嘴边去,它小小的身体因恐怖而战栗着,小小的声音变得粗暴嘶哑这些形象特征中,领悟出了它的意义:老麻雀的勇气来自于伟大的爱。当这一物义与作家对于爱的思考产生碰撞时,便会激动不已,产生出对爱的冲动、强大和力量的赞美之情,一种抑制不住的激情,便使他一气写下这篇精美的文字来。运用物中见我法状物,常常带着强烈的情感。我们来看一看刘湛秋的散文《雨天的歌》:从灰蒙蒙的天上,从飘动的云层里,从轻悠悠的南风中,落下来了,落下来了——雨,春天的淡蓝色的雨啊!千万条银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上了黑油油的田野。雨落在水库里,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起粒粒珍珠;雨落在树梢上,像给枝条梳动着柔软的长发;雨落在大地里,卷起了一阵轻烟,土地好像绽出了一个个笑的酒窝……雨,春天的淡蓝色的雨啊!从公社的玻璃窗上流下来,从生产队新打的抽水井边上流下来。从拖拉机的车轮上流下来.仿佛给匆匆赶来的春天洗尘。老大爷站在院心,眼睛眯成一条缝,雨从他的旱烟管梢上流下来。年轻的姑娘,顾不得淋湿自己的花衣裳,在雨中唱着歌。他们望见雨后的彩虹,绿茵茵的小苗……雨从她们的发辫上流下来。雨,春天的淡蓝色的雨啊!它轻轻地轻轻地洗过人们的心田。像醇酒一样的浓烈。像甘露一样的清凉。落啊落啊!好像在大地上,敲起了一阵叮叮咚咚的丰收的鼓点……
这篇文章以强烈的感情歌颂春雨,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全文极其快畅。作者抓住了春雨中许多令他感到新奇、愉快的景物、场面、细节,以“雨落下来了”为线索,从雨落在田野、落进水库、落在树梢、落在公社玻璃宙、生产队新打的抽水井边、拖拉机的车轮上、年轻姑娘们的花衣裳、发辫上、人们的心田里,一一向读者展示了在春雨中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和自己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状物记叙文,有的偏重描写,有的偏重抒情,像这类咏物抒情文,只要能抓住一条情感的线索,将所选的材料有机地贯穿起来,就能写出好文章来。
下面是一篇状物作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物中见我法,写出这篇作文的。
小草暮冬的清晨,寒风沁骨。我穿过一片雪野,脚踩着皑皑积雪。无尽的天日与无尽的雪地是一样无尽的淡灰,运处苍松也找不到昔日的翠色,依然是那件灰白的雪衣。寂寞地在一片寒意中踽踽独行。雪很脆,缓缓踩过,棱角分明的雪块也随之缓缓破碎了,发出很响、很涩的不断地“咯吱”声。啊,这不是北国独具的声音么……就这么低头倾听——哦,一株小草跳入眼帘。它是那么挺直地立在我脚前,差点踩上它,——它是如此挺拔!勃发着吸引我——我不禁蹲下身来。那是一株“狗尾草”!夏天里我们曾饶有兴致地拔下来编“琴”、编“兔子”……是吗?可无人注意它。它不过是隐蔽在大树下、栖居在墙角边的柔嫩的草。而眼前的小草,哦,依然如故,依然是一株淡淡的翠意,依然是似曾相识的夏日里的葱茏。广漠的天地间,它实在不引人注意,几乎被雪覆盖。然而它毕竟拥有一个生命,它好像在告诉这个冬天,告诉这个世界:“我小,我弱,但是我存在。”存在就意味着抗争,与寒风抗争,与冰雪抗争。它终于从雪里顶了出来,带着绒绒的雪意,来领略严冬的赐予、寒冷的结晶!我想它也一定受过无数风雪的侵袭,但它决不退缩低头;我想如果我踩过了它纤小的身躯,它也依然挺立如初——没有什么力量使它倒下,即使烈火烧去,春日里仍将蓬勃生发。是的,它冰霜不怕,风雪何惧!它实在不柔弱。它坚韧、顽强,是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小草。凝视它片刻,我终于直起身又向前走去,心中充溢着一股暖流,将那抹寒意冲去了……挺起胸,加快脚步,穿过这片雪野——我知道不久以后会有漫山遍野的绿。
小草,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似乎没有什么可写之处。如果以此为题,或这类状物的题目,恐怕许多同学会感到为难,迟迟难以下笔。问题出在没有从小草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感受、感慨。如果是模仿他人,写几句什么生命力顽强啊,恐怕就再也写不出什么了。上文作者则不然,他所以能够完成这篇文情并茂的状物抒情文,就在于他运用了物中见我法,从这被无数人写过的小草身上找出自己的感觉。在一个冰天雪地里,他发现了一株小草,居然还活着,依然挺立,依然如故,这小小的绿色,引起了作者的激情和深思。从这“不引人注目”,“几乎被雪覆盖”的小草身上,他看到了一种与严寒、冰雪抗争的精神力量,领悟了这株小草蕴含的意义,那就是它的坚韧、顽强、不平凡。这一物义激动着作者的心,使他在这暮冬的冰天雪地里,心中充溢着暖流,抹走了寒意,激起了自强奋进的精神。
作者从小草中见“我”,物我交融,情寄于物,因而,就能很准确、形象地抓住冰天雪地里这一富有意蕴的小草进行描写,就能够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小草的赞美之情,行文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