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百草于以采苹,出嫁前的女儿采的是睡莲

2025/4/10 来源:不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经国风南召采苹

暮春的尾巴,荷花荷叶还躺在水底,睡莲已经先浮出了水面。它们圆整的叶子,完全服帖在水面,荷叶出水大如钱,观察了很多荷花,绝大多数的荷花叶子,都是先以卷曲的姿态出水,带着嫩褐色的绒毛,在阳光里逐渐展开巨型的伞叶,很少有如铜钱大小的荷叶。

如果要有,那也是睡莲的。不过睡莲的花和荷花如此的类似,只是小而袖珍,将它说成荷花也没有错。但是细细观察起来却区别大了。

比如此时春暮,不是荷花,而是睡莲的天下。它们的叶子比荷花小,但服帖在水面,从叶子当中伸出修美的花苞。但也不是立在水上的,自然浮在水面,太阳好的时候,绽开洁白的层层的花朵,像碧绿夜空的繁星。给人安定清新的美。

该如何定义睡莲呢,你比如说它懒吧,可它明明比荷花先展叶子先开花,但是你若说它勤快,设若你阴雨天去看它,它可以一整天不理你,甚至连花骨朵都藏在水底。睡莲是出名的懒美人,太阳明晃晃地照在花头上,它会给你满脸的笑容,可是过了黄昏,它的花瓣就开始闭合。

如果一首诗是这样写的,那美丽的睡莲开在夜晚,我告诉你,你可以马上回怼他,你看过半晚的睡莲吗?

有人包括我也好奇,中国古代难道没有睡莲吗?亦或者是睡莲和荷花夹在了一起,都归做了同一种类?

在中国古代是有睡莲的。但最初的睡莲和荷花是分开的。因为浮在水面的花朵,都归在了一个大类叫做“苹”。

诗经说“嗷嗷鹿鸣,食野之苹”。生活时代的吴国学者,是这样解释这个“苹”,说它是河边的艾蒿。但实际上就是从字形上来讲,这个解释也不是完全能够对得上去的。苹是浮在水里的植物,完全依赖水。

当然浮在水里的植物也多,难道荷花不是的吗?但是你细细的研究起来,荷花还真的不是浮在水中的。荷花依靠水,但是它有自己的挺拔,无论是花和叶,都尽量的高于水面,而且有自己固定的扎在淤泥里的根系,荷花开花结子,从根到茎,从花到果都可以食用。而且荷花不随波逐水。再大的风浪也动摇不了根系。可以说在很早之前,荷花就和其他的水生植物分开来,它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哪怕是野生的。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来看一看苹,这些在水中的苹,也分了很多种类。《尔雅·释草》苹蓱,其大者蘋。在诗经的《国风召南》中有《采苹》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呢,是贵族的女孩子,在出嫁前要采集一些水草来祭祀先祖,开头就是采苹,可以知道这一种水生的植物一定不会太小,第二个是可以吃的,至少祖先吃过。

多年前的先秦或者更早的时代,农业还未发达,他们所住在的地区,水草丰茂,打鱼,采集野生的蔬菜,是日常的生活,其中美味者奉献先祖。而那个时候温暖湿润,时常有群鹿出没,春天来了,这些小鹿在水边,啃食新鲜的水上植物,这就包括了野生的,小小的睡莲的叶子。

而那些准备出嫁的女儿,在可以吃的水生植物当中,就肯定会有大苹,就是睡莲。这是睡莲的花采下来就会收缩成花苞,但是也不妨碍那种清新和美丽。

睡莲虽然比荷花开得早,但是它们的花期长度仿佛,花又如此的类似,除了农民和渔民知道,荷花的经济和营养价值会更高,普通的人,自然难以分辨其间的区别。所以历代写荷花的诗中间到底掺杂了多少睡莲,是谁也说不清的。

但是睡莲肯定是一种可爱的庭院的池塘水生花卉。

但是为了区别它和荷花,睡莲也叫做子午莲。《本草纲目拾遗》中,写了“古人以为食品,祭用苹蘩,即此。”也就是只追溯到诗经的本来,那嗷嗷鹿鸣,吃的就是睡莲嫩叶,那“于以采苹”,就是来到河边去采了睡莲的花朵和叶子啊。

“今浙人呼为子午(莲),较荷而小,缺口不圆。入夏开白花,午开子敛,子开午敛,故名。”《本草纲目拾遗》子午莲

它说的睡莲的这一个特征,虽然不全对,但是大部分的睡莲花的确是有驱光性的,光线或者太阳不充足的地方,它们会闭合,或者懒怠全开花。

虽然古诗词里没有将睡莲和荷花分开,但是也有很多寻找的乐趣。看每一首荷花诗,你就会想它这说的是荷花呢还是睡莲花?

还有一种古诗词中常见的白苹洲,要知道正确的理解是开满睡莲的湿地,只怕很多古人用起来,是感觉白茫茫的水域,未必他们也真的知道,那原也是说的一片睡莲盛开的地方。

所以关于睡莲的诗,也留白给了当代。让当代的诗人好好的歌咏,以填补空白。

欢迎你写下一首关于睡莲的诗!

初衣胜雪,为了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9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