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散文韩广宁又到中秋月圆时
2025/4/20 来源:不详时光如梭,又是一年中秋到。走在大街小巷、店铺商场里,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月饼,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到城里后过中秋吃着各式各样的月饼,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袋装的、散装的、盒装的;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就是没吃出那中秋的滋味。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临近,每个人都充满了向往和兴奋,尤其是忙坏了我的母亲和家里的亲戚们。
在中秋前半个月,我的母亲就要为中秋做准备了,将西瓜皮切成条晾晒,还要准备一些山楂丝,还有那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杏仁等作料,再托人从城里购买些红曲、姜黄,还要拿出那多时不用的土吊炉。
在临近中秋的前几天,妈妈将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温水泡开了,调上酵面,每隔一两个小时再接续半碗干面,用适量温水搅匀成成糊状,连续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面的标准加适量温水揉面,揉一次发酵两小时左右,连续揉个十次八次的,积少成多,满满两大盆,松软而有劲,用手一按扑哧扑哧的。
一大早,妈妈就和本院里的亲戚忙起来了。首先要按照我家土烤炉的大小、月饼的薄厚、颜料的品种,将发好的面均匀的揪成若干团。接着,一手揉、一手团,揉搓十来个回合,光滑了、瓷实了、圆溜了,用手心按平,然后,将擀了的皮包上那五仁豆沙馅,装进那父亲制作出的模子里,一压花纹就出来了,月饼的正面简直就是一幅画呀,我们家的土烤炉一次只能烤六个,看着母亲将白色的月饼装入烤炉,烤炉上下加柴火烧,不一会儿就是那烤制的香味了。母亲和亲戚们拿出月饼刷油再烤,不一会淡红色的月饼就出炉了,等急了的我们总要尝上出炉的第一个月饼。
中秋节的下午,母亲将打好包的月饼,让我给亲戚们送上,说这就是送祝福了。在那个年代,一家有三四块月饼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没有的人家还要用粮票去换,因此我们家的土法制月饼受到了全村人的欢迎。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当皎洁的月亮爬过树梢立在屋顶时,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无,亮汪汪的月光如水般洒落在农家宽敞的院落里,比白昼还亮堂。家家户户搬出自家方桌,用大盘子摆上月饼,恭恭敬敬地摆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盘里摆放着自家收获的水果或别的什么好吃的,老人说这叫“献月”。老人们还会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一家人举头望月,我从空中的大“玉盘”中看见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玉兔。
每当这时,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三五成群,悄悄地溜进邻家院子,偷偷地掰一小块月饼,或拿一串葡萄或揣一个苹果梨什么的,到街上去攀比谁家有好吃的。
想起那种过节的无限乐趣,却是真的很怀念那种清苦而无忧无虑的日子,怀念那种温馨浓郁的节日气氛,怀念那揉搓在节日里的亲情和欢乐……也许,怀念小时候的生活是因为是对过去的怀念吧!
如今,日子过得富裕了,月饼的花样很丰富了,可是,节日的气氛却越来越淡漠了。吃月饼更是节日里靠边站的点缀,而家乡那种烤月饼过中秋的浓郁氛围恐怕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块五仁月饼,吃起来才想起了乡下的中秋。
作者:韩广宁
编辑:韩沐宸
校对:周赟
来源:红山文学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