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带你揭秘为何宋仁宗时期的文人才

2023/11/8 来源:不详

目前,电视剧《清平乐》播放正酣,恰似一幅幅水墨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好评不断。虽然刚开始播,剧中已走来了不少文学家、政治家:晏殊,欧阳修,范仲淹,韩琦等。还有很多其他人才像苏轼等,也是在宋仁宗执政期间崭露头角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人的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为什么在宋仁宗执政时期,会才子辈出呢?首先,宋仁宗施行仁政,知人善任,重文抑武。赵祯是少年天子,年仅十三岁就即位。虽然他和垂帘听政的养母刘氏相爱相杀,但终究刘氏和老师大臣把他教导成了明君。赵祯的仁是出了名的。《清平乐》中,内侍镣子和侍女说到,有一次他打瞌睡,赵祯硬是忍着口渴没叫他,恐怕他受到主管的责罚。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据史书记载,有一天,宋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既累又饿,很想喝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皇后第二天知道此事,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喝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他却告诫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面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喝了羊肉汤,御厨以后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更不堪算计。……朕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宋仁宗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贤相、贤臣。晏殊、范仲淹、包拯、富弼、狄青、欧阳修、王安石、“三苏”等,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像晏殊作为赵祯的老师,十四岁就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他不仅才情洋溢,也很有政治才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晏殊最有名的词句。他写的还有很多其它妙词。天圣五年(年),晏殊知应天府时,大力发展应天府书院,并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赵祯很喜欢臣子们的佳作,称范仲淹的每篇文章自己都喜欢。宋仁宗还从谏如流。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包拯屡屡犯上直谏,唾沫星子都溅到宋仁宗的脸上,但宋仁宗用衣袖擦着脸,还是接受了建议。还有就是宋朝自赵匡胤起,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实施重文抑武,来加强中央集权,并限制武将的兵权。到宋仁宗时代,这一策略也是执行的很彻底。重文抑武使得文臣的地位大大提高。在《清平乐》中会经常看到:朝堂上,对所议事务,臣子们或劝谏官家,或相互辩论,还挺有意思的。不过,这一策略也使得宋军的战斗力不够强。当时,只有一名武将狄青比较出名。其次,战事较少,经济科技发展得很好。赵祯执政期间,政局比较稳定,主要是和西夏之间有过三年的宋夏之战。双方的伤亡损耗都很大,后来达成了庆历和议。和约商定: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朝每年要赐给西夏银两、绢、茶。而辽国在宋夏战争期间,趁火打劫,在边境增重兵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现在看来,宋朝因不承认西夏李元昊建国称帝的合法性,发兵攻打西夏有些草率。虽然宋朝和西夏、辽之间的协议有些屈辱,不过客观上也保持了周边地区几十年的稳定。军事方面除外,宋仁宗时期的经济、科技、医学等很多方面都发展迅速。这对于文学的发展也是很大的促进。因为经济不断发展,铜矿缺乏,仁宗天圣二年(公元年),益州官府经过充足准备,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由公权力担保的纸币:交子。《清平乐》中少年赵祯和韩琦在蜜饯店的交谈,引发了他的深思。后来,他率先打破百姓居住的“坊”和交易的“市”的界限,减轻了百姓负担,使开封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当时的美食小吃数不胜数,有不少还流传了下来。除了有名的灌汤包子、桶子鸡等,现在超市经常见到的还有兴盛德麻辣花生、包公府白芝麻片,都是极可口的。这些平实温暖的市井烟火,也给了文人墨客不少灵感。在此时期,还有毕昇创造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使中国的印刷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指南针也是宋初,在战国司南的基础上改进发明的。还有编著《梦溪笔谈》的沈括,也是在仁宗后期进士及第的。《梦溪笔谈》就像是百科全书,涉及的不仅有天文地理、文学、字画、农业、手工业技术,还有物理、数学、音乐、历法和医药等内容。它还详细记载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而文学上的唐宋八大家光仁宗时期就占了六个,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另两个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宋代的这六人下笔都文采斐然,各有特色。还有,当时的文人臣子以天下为己任,有和而不同”的良好氛围。文臣们大都勤恳为官,重视百姓的疾苦。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在仍广为传诵。当年,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为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发起了庆历新政。可惜只持续了一年四个月,就宣告失败。不过,这也为后来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被百姓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为官清廉,执法不避亲,是人臣的榜样,激励着年轻的一代。当时持不同政见的群臣的争论,虽然也相当激烈,也互有排挤,却并不算残酷,颇有一种和而不同的氛围。电视剧中的宰相吕夷简,不断打压晏殊、范仲淹等人,看似很圆滑。其实历史上,吕夷简是协助刘太后扶持仁宗的得力大臣。吕夷简能力出众,有责任心,善用权谋。在赵祯年幼的时候,刘太后很喜欢“八大王赵元俨之子赵允初,于是就让他留在宫中,陪赵祯读书。吕夷简想,赵祯和赵允初都不是刘太后所生,万一太后要用赵允初换了赵祯,那就坏事了。于是他谏言:“年轻的皇帝应该多接触儒学大家,天天和同龄人一起读书,对皇帝的进步,没有什么益处。”最后在吕夷简的坚持下,刘太后只好将赵允初送回。当年仁宗亲生母亲去世时,因为等级低下,刘太后并没有打算为她举办葬礼。吕夷简却提醒太后:“太后以后不想保全刘氏了吗?”太后恍然醒悟,于是封李氏为宸妃,按后妃的礼仪进行了厚葬。这也避免了仁宗日后对刘氏的怨恨。不同于电视剧《清平乐》的开头部分,历史上刘太后在世时,仁宗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氏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等到刘太后病逝,宋仁宗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据史载,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宋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庄懿。宋仁宗得知自己的身世后,震惊伤心,又因听说亲生母亲死于非命,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氏面容安详,服饰华丽,宋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他消除了对刘太后的疑忌。由此可见吕夷简的眼光之长远。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认为“造极”的“赵宋之世”,主要指的就是宋仁宗统治时期。所以,在这样的清明环境中,不断涌现能人才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6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